撰稿/左瑞 第四届中青赛初中年龄段U15全国总决赛期间,4所体校全部无缘16强,但这股青训力量的贡献和未来不容忽视。其中唐山赛区共有不同级别的三所体校,或主动融入校园足球,或向职业俱乐部靠近。

职业化以前,“区/县体校—市体校—省体校—省体工队”逐级向上输送运动员,曾是中国足球人才最重要的来源。而现阶段,在体教融合、振兴三大球的要求下,体校已成为职业俱乐部梯队、社会培训机构、校园足球之外的又一股青训力量。

与B2组的亳州体校不同,A2组的大同体校创建于1983年,2013年设立足球队后,目前保持着U18、U16、U14、U12、U10五支梯队。其中大部分队员在大同三中、平城区第十四小学就读,少数球员在本校接受中职教育。每天放学后,上百名球员坐大巴返回体校训练,晚上统一进行住宿管理。

作为山西省唯一的专业男足梯队,大同体校多次在省运会、青运会、全运会等比赛中获得好成绩,先后培养了张俊哲、慈恒龙、杜月徵等16名国字号球员。“如果没有中青赛,我们根本碰不到上海申花、梅州客家这样的同组对手。”领队孙雨说,每年中青赛都是球员练级、球队提升的最好机会。

孙雨介绍,他们的优势在于保障有力,软硬件配套齐全、孩子们费用全免。“某种程度上可能比一些职业俱乐部还要稳定。”此前学校先后与北京人和、广州富力、沧州雄狮合作,也输送了部分球员,结果这些昔日中超球队逐一解散。

孙雨认为,体校的最大短板在于招生难。尽管本校面向全国招生,但受传统印象影响,家长们不愿把体校作为首选。换句话说,学校只能搜罗被淘汰筛选多次的苗子。这方面,职业俱乐部梯队、青训机构不说,包括太原的山大附中,也能凭借省会城市和教育资源优势,吸引更优质的足球生源。目前,离开大同体校后,踢职业、上大学、找工作的孩子各占1/3。

A1组的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体校这次小组垫底未能晋级,主教练张洋(下图)遗憾的同时,也为队员们“取得明显的整体进步”感到欣慰。据了解,这所区级业余体校虽然历史悠久,田径游泳人才辈出,但足球项目开展不过十年。目前,他们承担着金华市队的组建和比赛任务,拥有U16、U14、U12三支队伍。

虽然队员都是本地人,但由于学额有限,婺城体校的球员分散在两所中学读书,周一到周五,教练到学校每次训练两小时,周末集中训练比赛。通过开展业余训练,体校把更专业的足球师资注入校园,孩子们不光能免费接受训练,还能定期领取营养补贴。

张洋说,体校开展足球项目以来,也曾为浙江绿城选送过宁方泽、鲍盛鑫等球员,但他们在婺城体校的时间很短,“我们只是发现了这些苗子,他们是从职业队青训升入中超一线队、走进国字号的。”下一步,他们希望梯队建设更加完善,改变高中阶段分散训练、小学阶段根基不足的现状,“向做得更好的同行、级别更高的体校看齐。”

张洋的期待应是体校青训的突破口之一。如果招生范围不限于省运会年龄段,能增加投入从娃娃抓起,从零基础培养,那么受益的孩子和家庭势必更多,急需扩充青训人口的中国足球也将从中获益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